接上上篇杭州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七个孩子给钱江晚报编辑部写了一封建议增加“粮食新闻 ”的来信。这篇报道发表后不久,编辑部又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来自一位九旬老人。粮食清理筛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位老人名叫何仲康,他1950年参加工作,在粮食部门工作了31年。那段在粮食部门工作的回忆,老人至今难以忘怀,直到现在, 他还一直珍藏着1982 年他离开粮食部门时的合影。信中,他回忆了那个年代获得粮食的不易,在粮食部门的亲身经历,让他深知粮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我真心希望媒体能重视粮食问题,呼吁大家勤俭节约,年轻一代的孩子们也能学习塘栖镇第一小学的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 何老先生不停说道。
一:曾经在城市粮食凭票供应,在农村粮食就是珍宝。
“解放初期,粮食短缺是十分突出的问题,那时不仅有天灾还有人祸,很少有人能填饱肚子。”何老先生回忆道。
他1950年刚参加工作进入的就是粮食机构,在他的印象里当时既有“粮食公司”也有 “粮食局”,直到1952年中国人民政府粮食部成立后才统一起来。
“那时,有不法商人囤积粮食、抬高物价,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记得是在1952年10
月份成立中国人民政府粮食部,并在各大行政区设粮食管理局,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阻止奸商活动稳定物价,平安社会。 ”何老先生说道。
他在粮食部门做过文书、档案、物价、军供、证票等等的工作。在何老先生的记忆里,那时的粮食是凭粮票领取,按照劳动类型定量分配,比如在城市,一般居民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是20多斤,轻体力劳动者的定量是30多斤,重体力劳动者的定量最多在 55斤左右。老先生说当时的粮票就是在报社印刷厂印刷的。
“这个分量看看好像很多,但其实是吃不饱的,因为那时的副食供应很少,吃不上油,吃不上肉,这样的分量充其量只能吃七八分饱,而且城市的情况要比农村好,对于农民来说粮食就是珍宝。”何老先生说道。
尤其是在1958年~1962年之间,千千万万的百姓吃不饱“那时很多人都由于饥饿过度身体浮肿,我家当时有好几个年轻人,手头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不过,幸亏因为我在粮食部门,能想办法到大米加工厂去买米糠,将其掺和在米饭里或做米糠饼,炒米、糠粉充饥,才免于浮肿。 ”当时的困难老人至今历历在目。
“那几年,我省粮食储存较少,而吉林少产大米只有玉米可调,我们也作为宝贝运了回来。那几年,省粮食厅还特派我为粮食专管员,到萧山划定几个大粮仓,还在市区建立装有粮食的运货汽车队,随时应急,哪里缺粮就往哪里调,群众看到国家有粮就放心了。”何老先生说道。
二:孩子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还应关心国家大事
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十多岁的青年因为经历过了上山下乡运动,非常能吃苦,什么活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忍,但现在的年轻人在吃苦耐劳这些品质方面已经不如以前了。
退休后,何老先生并没有停歇,他还做了11年的退休支部书记并且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
“人可以退休,但是国家大事绝对不能忘。”何老先生笑着说道,几十年来他坚持每天看报,也是钱江晚报的忠实读者,从钱报创刊到现在一直没有断过。
除此之外,何老先生还喜欢自己制作小报,他每天都会把在报纸上看到的重要内容裁剪下来,定期将纸片拼贴在一张报纸大小的纸上。
他从1992年开始制作小报,到现在已经快28年了,他一直坚持着,毛估估已经做了300多份。他的小报里包含了国家大事、老年生活以及家风家教等等的内容。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许多优良的品德是现在的孩子们不能忘记的,比如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近几年,国家风调雨顺,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多了,但即使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也必须居安思危,要牢记过去的苦难和教训,在富足的年代也要做到节约而不浪费。”何老先生说道。
三:对于节约粮食,他提议,将学校“免费的午餐”改为
“付费的午餐 ”。
“现在学校里的午餐大多是免费的,因为不用付出,孩子对饭就没有概念,即使浪费了也不会觉得可惜。如果将‘免费的午餐’ 改为‘付费的午餐’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饭的价值,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粮食的珍贵。而‘ 付费的午餐’不一定要用钱购买,可以是积分奖励等等。”何老先生说道。
粮食清理筛小编在此提示,勤俭节约是我们每个人理应遵守并学习的美德,得之不易,才会格外珍惜。